以前有一種舊觀念:為了孩子將來能順利考學、順利找工作、在社會上有一技之長,或者別人學了我也不能落后等等原因,逼著孩子學習藝術,結果孩子學得特別痛苦,大多數人中途放棄。
但現在的觀點是: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主權,如果孩子喜歡就學,不喜歡就不學,結果又有一大部分人半途而廢。后者放棄和前者的不同在于,藝術老師常常會說:“可惜了。”學鋼琴打了昂貴水漂。
許多孩子的鋼琴才藝練到中學就漸漸放棄 。這就是新問題的根源所在。幼兒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,當看到鍵盤樂器叮叮當當時,內心便充滿了神奇和樂趣,表現為隨心所欲地敲打、沉浸在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中,這并不一定就代表著孩子在樂器方面有較強的天賦。
孩子在學琴中出現的半途而廢現象,多是因為他發現,有很多知識需要自己開動腦筋記憶、存在難度等,跟自己敲敲打打的樂趣相差甚遠,或者是發現有別的小朋友比自己彈得好———他的興趣便會急速下降,這些都很正常。只是在這個階段,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,放棄當然容易,但也許真的就放棄了一顆好種子。
執著堅持也是教育目的!
學藝術沒有不吃苦的,以前的家長一味地讓孩子吃苦,忘記了培養興趣;現在的家長只顧著興趣,卻舍不得讓孩子吃苦。
藝術名家、大家也都是勤學苦練出來的,當然他們堅持的一個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基本條件和興趣,這三者缺一不可。其實,很多學生在學習了一兩年后放棄非常可惜,因為一年恰恰是一個關卡,絕大多數人是在一年內被淘汰的,可以說,堅持過一年就成功了一半。
這些當年就是吃苦學成的藝術老師們都認為,學會什么叫執著堅持也是學習藝術的一個重要目的,不管以后是否從事藝術行業,這都是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。